隋文帝在位时(581年-604年),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主的中央官制,这一制度在唐代被完善。
其中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隋代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的是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运行规则是,中书省草拟皇帝的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再分理具体事务。
其实隋代的【粉丝网】 因此,三省六部制的 职能已经完全确立。
中央官制称为“五省六曹制”,但 是 内侍省和 秘书省基本不参与 国家政务。这一制度确立后,中央政府的
最 高权力一分为三,且 三省互相牵制,六部分理政务,使得皇帝的 命令得到集体复议,相对保证了 政策的 科学性、民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三省六部是 进步的 。它贯穿了
中国古代的 中央官制,从隋唐建立后,一直到清朝,随着 封建帝制的 灭亡才最 终消失。 这期间,中央官制的 变化基本围绕其展开,对中国千余年封建王朝的 行政体制建设,造成了 重要且 深远的 影响。但
是 另一方面,过 分地 削弱相权又 使中央权力机构过 于 庞杂。相权被多个职务行使,导致了政令混乱、施行阻塞,甚至助推了宦官专权的乱象。历史上没有
一种制度是 一朝一夕间陡然 出现的 。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了 中央集权的 专制国家,开创了 三公九卿的 中央官制。这与 三省六部制有 什么历史渊源吗?三省六部制是 怎样确立的 ?秦汉两代的
政治体制一脉相承, 这一时期内,丞相在 三公里面地 位最 高,仅次于 皇帝。皇帝统治国家的 信息通道比较狭窄,似乎 只能听到丞相的 一家之言,而丞相也 经常越过 皇帝处理一些“小事”,这导致了中国古代社会皇权和 相权之间的 剧烈矛盾。比如
秦二世将丞相李斯腰斩,汉武帝查办丞相田蚡贪污。值得一提的 是 ,这时已经有 尚书一职,是 皇帝身边出纳文书的 小吏。两汉之际悄然孕育着
皇帝集权的 趋势。 汉武帝时期出现的 内外朝,就是 分割相权的 先声,也 开启了 古代中央官制“内外朝”循环的 模式。他 用宦官为“中尚书令”(或称中书令),来负责传达皇帝命令和 文书管理,并令自己信任的 内臣,如 大司马大将军(最 高军事长官)霍光领“尚书事”,实际总揽军政,成为新的 “丞相”。 汉成帝朝,在 尚书下划分四曹,分管百官、全国、民生和 外交,此为六部的 前身。东汉光武帝时,尚书台作为办事机构出现,成为“尚书省”的
前身。尚书令权力大增,“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徒有 虚名。尚书台继续施行分曹理政。然
而尚书权力独大也 是 对皇权的 威胁,西汉霍光就曾两度参与 皇帝的 废立之事。因此,魏文帝时,设中书令来分尚书台的 权。中书令掌国家机密和 诏令,并设立相应机构中书监,这就是 “中书省”的 前身。比如 西晋的开国功臣荀勖为中书监,东晋的 王献之为中书令。尚书省与 旗下曹属则成为执行机构。这之后,中书令权势日盛,如荀勖被升迁至尚书令后便十分怅然,认为自己失去了权力中心的地位。
可以看出,皇帝已经把一人独大的
丞相权力,逐渐分散到身边的近臣——尚书、中书等 身上,他 们作为皇帝的 “秘书”,直接参与 军政大事。但
是 最终还是 出现中书令权力上扬的 趋势。门下省便应运而生。门下省的 官员称“侍中”,秦代官职,是 丞相府派驻宫廷的联络员。汉代视为可以进入内廷的官员,如 太医、尚书、列侯等 。东汉时,侍中参与 政事,并有 了 “侍中寺”这一机构。门下省的雏形初现。晋朝时,侍中分解中书职权,对政事“拾遗补阙”,即中书省拟招后,门下省进行审议,不妥之处便予以驳回。中书诏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并分曹理事的三省六部形态,在
魏晋南北朝大体落实。隋朝结束了 中国300多年政权更迭最 频繁的 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了 为皇权服务的 中央官制,也 适应了 大一统国家的 发展趋势。那么,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经历了哪些发展?如何最终走向衰落?
第一,隋代用典章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并将相权一分为多。
魏晋时期的
三省,只是 宫廷内部的办事机构,具体职权常因皇帝的 喜恶而变化,还没有形成真正独立的 行政机关。隋朝的 五省六曹制把尚书、内史(中书)和 门下三省确立为正式的政府机关,三省长官实际上拥有 了 宰相(最 高行政长官)职权。三公九卿制寿终正寝,不再有 丞相(官职)。具体来说,隋代五省分为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
内侍省。秘书省掌书籍历法;内侍省为宦官机构,两省较少涉及国家政务,实际的 中枢机关为尚书、内史(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下设尚书仆射,再设吏部、度支、礼部、兵部、都官、工部六曹尚书,六尚书各领四司,共二十四司。后来度支曹改称户部,都官曹改称刑部,六曹也逐渐改称六部。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设两员;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后改称纳言,设两员。名为五省六部制。
可以看出,曾经独大的
相权已经在 三省制的 基础上一分为三,而行政长官又 由两人同担,官员之间相互掣肘,大大削弱了相权。第二,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令张说改革结束三省分权的局面。
唐承隋制,三省六部制几乎照搬五省六曹制,但做了一些调整使其更加完善。
首先,尚书省总令百官,又
总揽六部事务,由于 权力过 大,李世民担任尚书令之后便取消此官职。低一级的 尚书仆射(左、右仆射)主持省内事务。尚书省具体负责文书档案管理、勾稽检核,以及使差安排。尚书仆射之下设左右丞各一,来负责监督御史。而六部尚书,则常由朝廷重臣兼职,其中吏部为六部之首,吏部尚书和 兵部尚书往往被冠以宰相之名,可见其重要性。其次,门下省在
皇宫内外分设两处,方便上传下达。长官为侍中,其下设门下侍郎两人,属官有 给事中四人。负责出纳皇帝诏命,对自上而下的 敕令和 自下而上的 奏折有 审议权和 封驳权。因此,唐太宗在 门下省设立政事堂,相当于 国务会议,中央所 有 “参议朝政”或“平章政事”名号的 官员均可参加。最
后,中书省也 分设宫内宫外两处,与 门下省分别称为“西台”“东台”。它主要负责军国机要,草拟诏令。省内设中书令两人,下设中书侍郎两人辅佐,侍郎实际上负责文书工作,与 其下属的 中书舍人无甚区别,职权较轻。中书省官员参与 政事堂会议后,将决策草拟,皇帝只需签署同意或不同意。但 与 门下省较为类似的 是 ,中书舍人同时承担皇帝、宰相或宦官交付的 起草任务,也 拥有 封驳权。这时三省六部的形制已经完善,并展现出较为平均的权力归属,从皇权的角度来说实现了提高和集中。
但
从三省职责来看,略显重复和 繁杂,且 起草诏书的 中书省无疑是与 皇帝行政距离最 短的 一家,其次是 门下,再次才是 尚书,亲疏之分明显。于
是,政事堂内,出现了 中书、门下主导议事的 趋势,后来政事堂干脆移到了中书省。唐高宗年间,中书令开始抬头。唐高宗巡行东都,只带中书令辅政,另一位中书长官也 留下辅助太子监国。而尚书省长官却出现了 长达9个月的 空白期。中书省真正成为三省之首,是在张说任中书令期间。
唐玄宗在
开元元年,命刘幽求兼任左仆射和 侍中,开创了 一人兼两省长官的 惯例。这时再次出现了 尚书省无人任相的 局面,于 是 执行机构开始和 议事机构合并,三省长官的 职责也逐渐趋同。到张说将政事堂改为 “中书门下”,并同时监管行政事务之时,平等 独立、互相牵制的 “三省六部制”已经名存实亡。自中唐以后,虽然
三省六部的 名头得到了 沿用,但 其内涵已经大大不同。宋朝官制实行官、职、差遣分离,三省六部形同虚设。元代则以中书省总领百官,枢密院掌军事,御史台掌监察。明继承元代,以中书省统领六部,但 朱元璋废丞相后,六部实际垂直对接皇帝。清沿明制,皇帝统率六部,另设军机处议事。三省六部制的
发展与 流变,体现了 古代国家权力运行方式的 转变。有学者 认为,在 中国古代“家天下”的 政治结构下,三省六部制其实是 皇帝将“家仆”正规化、制度化的 产物。隋唐以后,三省六部虽然 退出历史舞台,但 中央官员的 权力仍然 保持被削弱的 趋势,明清时,专制社会发展到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