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哲学讲的“感性”指的是什么?,下面是粉丝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感性(英语sensibility;德语:Ästhetik)一般指由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形成的感觉、知觉、表象等认识形式。该词源于拉丁文sentire,意为感觉。因对感性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了解不同,有各种不同的感性学说。古希腊巴门尼德认为感性经验是虚幻的。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认为感觉就是从事物流射出来的东西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形成。【粉丝网】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认为感性是事物发射出来的“影像”透入感官而引起,但他认为感性是暗昧的认识,思想才是“真实的认识”,提出理性由感性材料来的观点。柏拉图认为感觉只对人起cj作用,人的认识由对灵魂中早已存有的理念的回忆而引起,强调形式早已存在于头脑之中,不由感觉所形成。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感性认识是有感觉能力的主体对感觉对象作了改造之后而形成的,基本上保持由感性进到理性的看法。
英国F.培根强调感性认识与
理性认识相结合,反对狭隘经验主义,以蜜蜂酿蜜比喻把感性材料加工为认识。霍布斯把感性认识与 理性认识分割开来,认为感性来源于 外界,而理性则依赖于 几何学式的 推理。洛克以感觉和 内省说明有 对象的 感觉和 对象不存在 状态中观念的 来源。唯理论者 法国笛卡儿、荷兰斯宾诺莎、德国莱布尼茨均强调感觉的 不可靠性,以不同程度和 不同方式说明只有 理性是 认识的 可靠来源和 重要依据。法国狄德罗提出的 观察、思考和 实验,对感性认识的 作用及其与 理性认识的 关系作了更科学的 说明。英国休谟的 知觉理论强调感性知识是 认识的 唯一来源,并以此影响了 德国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康德试图调和 经验论和 唯理论,把认识过 程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其感性理论认为,自在 之物cj人的 感官而产生的 印象与 观念是 外来的 ,只是 一种感性材料,它须经先天的 直观感性形式空间和 时间加工,才形成感性认识。单是 感性还不能认识对象,没有知性形式就不能形成普遍必然 的 认识。 康德的这种观点继承柏拉图和唯理论者 对感性的 看法而加以修改,容纳了 经验论的 一些观点。在
现代西方哲学中,马赫主义和 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 贝克莱和 休谟的 经验论观点,认为感性认识的 内容和 形式都是 由感觉所 给予的 ,因而否认感性认识以客观世界为对象,以主观的 经验代替对客观事物的 反映。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是 感性的 存在,具有 感性意识和 感性需要,即人通过 感觉而存在 ,达到人的 生存的 需求。恩格斯认为人有 不同的 感官,通过 不同的 感官可以达到不同的 感性映象,再通过 复杂的 感性认识过程达到统一的 认识。列宁指出人对外部世界的 映象是人的 知识的 唯一源泉。马克思主义者 的 这些观点发展了 对感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