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中,有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 过草地。那片被称为 “吃人” 的草地,是无数红军战士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也成为了长征历史中最悲壮、最艰苦的篇章之一。
如今岁月流转,当年那片令人生畏的草地又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1935年8月,红军在
历经重重艰难险阻后,成功翻越了 雪山,抵达了 毛儿盖、波罗子一带。当战士们看到眼前那片绿油油的 草原时,心中充满了希望。然 而这片看似美丽的 草原,实则暗藏杀机。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主要是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这里其实是高原湿地,属于泥质沼泽。
其纵长 500 余里地
,横宽 300 余里地 ,面积约 15200 平方公里,海拔在 3500 米以上。这里的 形成主要得益于黑河和 白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两河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 势低洼,水流淤滞,经年累月便形成了 这片沼泽。沼泽之上生长着【粉丝网】
藏嵩草、乌拉苔、海韭菜等 植被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甚至能将人吞没。红军过
草地时面临着 诸多难以想象的 困难,首先是行路难,茫茫草地 不见山丘,也 不见树木,且 鸟兽绝迹,而且 人烟荒芜没有 村寨,也 没有 道路。人和 骡马只能脚踏草丛根部,沿着 草甸艰难前行。一旦不慎陷入泥潭,若无人相救,便会愈陷愈深,直至被污泥吞噬。而且草地
的 气候恶劣,5 月至 9 月是 雨季,本就滞水泥泞的 沼泽,在 雨水的 冲刷下,更成漫漫泽国。红军过草地还面临着三怕:一怕没踩着 草甸陷进泥沼;二怕下雨,一下雨,草甸更软、更滑,战士们稍不留意就会摔倒,掉进泥沼;三怕过 河,草地上的河有的水浅好过,有的河宽流急,遇到下雨河水猛涨,几乎每过一条河,都有战士倒下。
除了
行路难食难也 是 一大挑战,红军进入草地 前,虽想尽办法筹粮,但 粮食依然 不足。 准备的 青稞麦炒面,在没有 水的 情况下干吃难受,且 口渴难熬;下雨淋湿后又 成了 疙瘩,非常难以食用。不少战士甚至还没来得及磨面,只能一颗颗咬着 青稞麦吃,既吃不饱,又 难以消化。干粮吃完后,战士们便只能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将身上的
皮带、皮鞋、皮毛坎肩,还有 马鞍子煮着 吃。草地
的 气候一日三变温差极大,这又 给红军带来了 御寒难的 问题。早上寒冷,中午烈日炎炎,下午可能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 而来,或者 雾雨朦胧,夜间气温又 会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大家只能想尽办法御寒,有 的 喝点酒或咬点辣椒驱寒,但 这些也 很快就消耗殆尽。夜晚宿营同样困难重重,草地
净是泥泞渍水,很难找到合适的 地 方夜宿。行军到傍晚时,战士们往往要找土丘、河边、高地 等 比较干一点的 地 方宿营,若找不到,就只能在 草地 里露宿。大家或是 就地 而卧,或是 坐着 打盹,或是 背靠背睡一会。更令人心痛的是第二天早上,常常能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甚至是和自己背靠着背休息的战友。
然
而红军战士们并没有放弃,他 们凭借着 坚定的 信念,最 终克服了 重重困难,成功走出了 草地 ,也 为长征的 胜利奠定了 基础。时光荏苒,80 多年过
去了 ,当年那片 “吃人” 的 草地 如 今已发生了 天翻地 覆的 变化。曾经的 沼泽地 ,经过 多年的 治理和 生态修复,大部分已经变成了美丽的草原和 农田。松潘草原如 今已成为旅游胜地,每年都吸引着 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游客们在
这里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 绿色草原,成群的 牛羊在 草原上悠然 自得地 吃草,还能体验到独特的 藏族文化和 民俗风情。在 经济发展方面,当地 有 关呢部门积极引导牧民发展畜牧业和 旅游业,帮助他 们脱贫致富。现代化的
畜牧业技术也 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 养殖效率和 畜产品质量。旅游业的 发展也 带动了 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 相关产业的 繁荣,为当地 居民提供了 更多的 就业机会。在
生态保护方面,当地 还加大了对草地 生态环境的 保护力度,通过 实施退牧还草、植树造林等 生态工程,有效地 改善了 草地 的 生态环境。如今,草地 的 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 效控制,曾经濒临灭绝的 一些珍稀物种,也 重新回到了 这片土地上。曾经 “吃人” 的
草地 ,如 今已成为了 一片充满生机与 希望的 土地 。虽然 我 们已经远离了 那个战火纷飞的 年代,但 长征精神依然 熠熠生辉。我 们不仅要铭记那段悲壮而伟大的 历史,更要珍惜当下的 幸福生活。